格式文本

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时间:2013年04月26日 09:43

作者:

浏览: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ract……………………………………………………………………………… 1

Key words…………………………………………………………………………… 1

一、兴学缘由…………………………………………………………………………2

二、改革举措…………………………………………………………………………3

(一)整顿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3

(二)调查本地实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4

(三)大力培训师资,稳定教师队伍…………………………………………4

(四)颁布规章制度,树立行为规范…………………………………………5

(五)独立使用教育经费………………………………………………………5

(六)改革旧学制,实行新学制………………………………………………5

三、办学成果…………………………………………………………………………6

   (一)初等教育………………………………………………………………… 6

(二)中等教育………………………………………………………………… 6

(三)社会教育………………………………………………………………… 7

(四)选派留学人才…………………………………………………………… 7

四、结语………………………………………………………………………………8

注释……………………………………………………………………………………8

主要参考文献…………………………………………………………………………9

 

 

 

 

 

 

 

 

论陈渠珍的教育思想

 

作者:王 星             指导老师:符 永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2005级历史专业师范班, 湖南 吉首  416000)

 

摘要陈渠珍统治湘西时期,为稳定统治秩序,以保境息民的“民治精神”大力开展学校教育。他从整顿教师行政队伍入手,逐渐加强对教育部门的组织领导;在对湘西教育情况的实地考察基础上,采取了大力培训师资,制定和颁布《湘西永保龙桑风乾绥古庸麻十县自治联合筹备教育案》,实行新学制和稳定教育经费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湘西教育事业。因其民本教育的推行,使湘西的义务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始逐渐建立,湘西风气为之大开。

关键词:陈渠珍;湘西;教育;思想

 

Educational Thought Of Chen Quzhen

 

Author:WangXing  Supervisor: FuYong

(History Speciality,Grade 2004, College of  History & Culture,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During his period of ruling Western Huna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this area, Chen Quzhen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schoo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Democracy Spirit.Beginning with organizing and administrating teacher troop, h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leadership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al department;according to the base on the on-the-spot education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in western Hunan, he trained the teachers vigorously, and formulated the educational document. Namely, Educational Bill for Ten Autonomy Country of Western Hunan.as well as implemented on a series of positive effective measures on new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stable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Because of his avocation of education,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pedag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estern Hunan gradually starts to establish,Chen Quzhen arouse wide spread social interest of education in all round way.  

Key wordsChen Quzhen; West Hunan;education;thought

 

 

近年来,史学界对于湘西名人的研究日趋广泛和深入,并且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于陈渠珍的研究也是如此。然而截至目前为止,对于陈渠珍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其治理湘西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方面,再者或尽其一生而著传,如鲁岚先生的《陈渠珍》、陈同初的《忆先父陈渠珍》等,而关于陈渠珍在统治湘西时期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及其教育思想对湘西地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却都是泛泛而论,鲜有专著。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探究陈渠珍的教育思想和其为发展湘西教育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对湘西地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为当今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深入改革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普及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一、兴学缘由

 

陈渠珍,字玉鍪,188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是个亲历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时代的“振奇之杰”。 早年其家境颇丰,受过良好教育。青年时期,面临国家内忧外患,国势衰危和社会急剧变迁,他凭借着精忠报国、励志图强的信念,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自励,带着满腔的爱国之情,投笔从戎,进入湖南武备学堂,习武参军,后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开始信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追求博爱、平等、自由的大同社会,遂加入同盟会,醉心革命;毕业后为施展才能、实现抱负,援藏西征,抗英平叛,历尽艰辛,最终却又辗转回到湘西。并从1919年开始实际掌握湘西地区的军政大权。民国时期,他曾任靖国联军军长、湘西巡防务军统领、湘西屯边使、湘西镇守使、湘西绥靖公署主任等职,统治湘西地区长达二十余年,被称为“湘西王”。在统治湘西的这段时期,他以“保境息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1]为职志,醉心自治,本着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基准,致力于湘西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教育、文化全方位的改革和探索,凭借其稀有的人格精神,缔造了湘西大家庭,运用灵活的策略,维民维权,力保湘西一方之安定,开创了湘西工业文明的新局面,策划了湘西向现代文明前进的新道路,并曾一度“使湘西真正做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盛世”[2]。所以美国研究沈从文的专家金介甫、白保罗等称他是“有高尚传统道德”的“政治革新家”,其影响遍及沅江以西的整个地区。      

湘西僻处苗疆,自古以来交通闭塞,边民自守不化,文化发展自然迟滞不前。特别是自护法运动以来,湘西军政极其混乱,年岁“累遭荒歉”,乡里土匪出没无常,民不安枕,稍有资产者,也多远避他方,教育事业,几近荡然,学校教育万难发达。湘西十县的所有学校当时几乎都面临着同一样的状况:其一,设备极其简陋,当时的国民小学仅有黑板、讲桌、校铃,时钟多以香替代,保靖县高小连风琴都没有,书报未订购一份,凤凰县一所国民学校,甚至仅有黑板一块,桌椅均学生自备。各校校舍,固定者少,不是借用民房,就是以旧庙宇改作,简陋狭小,且还屡遭兵火匪祸焚毁;其二,师资极其匮乏,任职教师大都为清举人、贡生、廪生、增生、附生员或高小毕业及肄业生,他们大都思想陈腐、观念滞后,实为新思想传播之障碍,而且所开课程仅为修身、国文、算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另外就是经费严重缺乏。这些都严重阻碍和钳制了国民教育的发展。

自清末以来,湘西军政混乱不堪,民生凋敝、盗匪丛生,社会极不稳定。陈渠珍在接管湘西以后,治军剿匪、靖地安民,当动荡多年的湘西秩序稍定之时,他就提出了“保境息民”的施政方针。他说:“保境息民,乃获得湘西人民拥护之根本大计。十年生息,十年建设,励精图治,则可将百孔千疮之湘西治理成为富庶之邦。”[3]同时,在剿匪的过程中陈渠珍也逐渐认识到了湘西之所以匪患猖獗难以根治的本源所在,他说:“湘西各县,不但小学寥寥无几,且不完善,就论识字的人,还不到百分之一二。普通一般人既无常识,平日谋生,已属不易,一旦有事,不免要流而为匪。为匪的虽尚有环境的种种影响,这教育不良,确是一个重大的原因……近年来,(剿匪)不遗余力,股匪都逐渐肃清,但今日清此乡,明日清彼乡,兵力时有不济,匪则生生不息。散则为民,聚仍为匪。杀是断杀不尽的,如欲设一方法,使他们能洗心革面,做一个有用的良民,就不能不致力于教育。”[4]于是他走上了兴办教育、开风化民的新道路。

陈渠珍把教育的发展看成是其治理湘西的一个首要环节,曾在多个场合提出,教育是当务之急。他说:“为政之道,以教化为大,教化立而奸邪止,教化废而奸邪并出,混战多年之湘西,今已平定,目前,必须偃武修文,与民休息,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否则法出而奸生,令下而作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5]他还历数中国历代帝王将相,莫不重视教育,无不将教育列为诸政之首。他曾引经据典地说:“春秋战国,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唐太宗重视教育,政府办学,官学繁荣,开科取士,人才辈出,国家昌盛。秦始皇主张霸道,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焚书坑儒,毁弃学校,导致二世而亡。历史可鉴。‘他人以枪支争权夺利,扩张势力,鄙人则以枪支整顿教育’[6],现在拥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之发展实业,何愁实业不兴?以之兴办教育,何求教育不振?我们画地自守,以德以法治民,就要学习唐太宗,而不应效法秦始皇。”[7]

他认为湘西落后,归根到底是因为教育不兴。而湘西教育不发达,除了地处边陋,兵匪交乘,地贫天灾以外,一是师资缺乏,二是行政机关之疲玩;三是土豪劣绅之把持学务;四是经济困难。“湘西的教育腐败极了,这是湘西不兴的一个病根”。[8]而不兴学校则民愚钝,民愚钝则生产落后,政府一切措施无法贯彻,匪盗悉出,百弊丛生。然观湘西教育之弊端,要在湘西办教育,“无至上之权力,坚韧不拔之精神,断难奏效”。[9]因此陈渠珍决心以革命精神来办教育,用军队的力量来维护教育,对把持学务的劣绅,言用清乡的办法加以革陈;对玩忽教育的行政部门,要用尚武的精神大力整顿;至于经济困难的问题,便用筹备军饷的方法合十县之能力来筹划;对师资缺乏的困难,就用训练军队的办法进行培训。由此可见其立志整顿教育的决心十分坚决。他还说:“我本军人,这教育原本不该干涉的,但是我亦公民中的一份子,我以公民资格,来提倡教育,纵使如何困难,务必一直进行到底,决不中止。”[10]

 

 

二、改革举措

 

于是在陈渠珍的亲自主持和督导下,一场开风气、扫阴霾、整教育、树淳风的教育文化活动在湘西地区有组织、有计划地广泛开展起来。为谋义务、社会、职业、人才四种教育发展起见,依照《湘西永保龙桑风乾绥古庸麻十县自治条例》之规定,草拟并通过湘西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了《湘西永保龙桑风乾绥古庸麻十县自治联合筹备教育案》,并于保靖县城设立十县联合教育委员会,办理各种教育事宜。其具体措施大致如下:

 

(一)整顿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

以前教育行政机关之人员,都为地方官所委用,出自一人之爱憎,绝难得学识兼优之人才。“他们一方面敷衍塞责,另一方面只求官厅之欢喜,哪有功夫去想改良的方法。”[11]因此对于那些把持教育,却无所作为,放任自流的土豪劣绅以及思想僵化、行为刻板、拒绝革新改良、甚至于丝毫不了解教育情况的教育行政人员,大力清理,以净化教育行政队伍,并规定教育行政人员必须由教育会选举产生。同时确定乡自治联合筹办处为十县教育筹办机关,县、乡自治筹办事务所为县教育筹办机关,县长、所长亲理其事;乡自治公所为本乡教育筹办机关,乡长、议长亲理其事。在保靖县城设立十县联合教育委员会之基础上,凡关于各县各乡教育,责成县知事、劝学所、县视学等,督促办理。并分派专员分赴各县、各乡视查巡回教授与指导等等,以达研究教育事项,发展教育之目的。并在各县、各区组织成立学务委员会及联合会,同时成立十县联合学校董事会,以联合十县以联合十县各界力量积极办学。

 

(二)调查本地实情,借鉴外地成功经验

为了弄清十县教育状况,陈渠珍自拟一个湘西十县《教育调查纲目》,命令各县按照《纲目》的要求进行全面调查.统计结果,“民国11年,湘西十县共有高等小学26所,47个班,学生1359人;国民学校225所,375个班,学生7808人;所有学校女生,共有594人,占学生总数7%;其中,学校最多的县没上50所,与私塾相比较,差不多要少60%;学校最少的县仅有8所。普遍存在校舍破烂、设备简陋、师员待遇菲薄等情况。如凤凰34所国民小学,49名教职员,教师俸薪全年共计光洋520元,人均不到11元”[12]。面对这些情况,陈渠珍叹息说:‘教员工资如此菲薄,饿着肚子怎能安心教学。”在十县进行调查的同时,陈渠珍又派侯厚宗、符正西等率领一批教育界人士,前往教育最发达的江浙一带地区考察各省试行新学制之办法及成绩,学习外地经验。他们着重考察了大教育家陶行知办的南京燕子肌小学和晓庄师范学校,写出了《江浙教育考究记要》《教育典范》等书,为湘西十县发展教育、兴师办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三)大力培训师资,稳定教师队伍

为了解决师资困难,陈渠珍专派统领部秘书长李密芬去长沙聘来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李云杭等十多位教师,旅费聘金均由陈私人支付。他奉李云杭等为座上宾,躬听李云行对整饬教育的意见。李云杭在考察的基础上,帮助陈渠珍制定了《湘西永保龙桑风乾绥古庸麻十县自治联合筹备教育案》(简称),陈同他们一起修改《教育案》,根据李云杭等的建议,先后建立了“十县联合教育改进会”、“十县联合单级教授研究所”和“十县联合师范讲习所”,分别负责师资培训工作和现任教师的再教育、再学习。并由李云杭拟定一个《湘西十县联合教育改进简章》。各县选送单级教授研究所培训的学员,加上沅陵、辰溪、酉阳二县慕名而来的教育局长,共有68人。联合师范讲习所又连续培训了6个班389人。这就为湘西发展教育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教师队伍。同时面对教员长期的薪俸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遂规定教师薪俸“最低额每月十元,并逐期递加到二十五入为度”[13],以为教员解决正常之生计,稳定教师队伍。而且认为小学教员品格之检定,关系教育行政,兹事体大。并且把小学教员之品格认定看得尤为重要,凡是经考察不良的教职员,即行淘汰,免使自误误人。另外还规定十县小学教员都为专职,不得兼任他职,每年寒暑假都必须参加单级教授讲习会,以提高其教学技能。对于学识经验兼具的优秀教师,则任其巡回教授,指导和改善其他小学教员的教学水平。同时对凡是破坏教育、侮辱教师者,一经核实,从严处置。

 

(四)颁布规章制度,树立行为规范

在乡自治联合筹备处的具体组织下,草立湘西十县教育施行计划草案,并由李云杭根据《教育案》所提的方针,先后拟定了《湘西十县教育施行计划大纲》、《单级教学法法规》、《湘西十县视学界行规程》、《推广小学单行规程》、《推广小学补充条例》、《教育改进会章程》、《小学教职员组织规程》等。并把这些规章条例及有关的各种资料,编印成两本书,广为发行,使有关部门、学校、教师等有所遵行。其中一本叫《湘西教育之曙光》,主编者为李云杭。陈渠珍为《湘西教育之曙光》所写的序言中说:‘是册也,谓之为湘西教育之曙光可也。”这些教育规章了条例的颁布施行,直接规划了湘西地区教育的发展进程,为湘西教育人士指引出了一条鲜明的学校教育发展的新道路。

 

(五)独立使用教育经费

对于教育经费困乏之问题,陈渠珍接纳李云杭的建议,实施教育经费独立。“一方面将固有的经费划分出来,不归官署管理,交给教育机关专员保管,完全独立,无论何方面都不得提借;另一方面由政府指定一种确定的税收,如扩大营业税征收范畴,发动社会义捐校产,向学生收自学费等,教育经费独立专款使用,不准任何机关以任何借口挪用”[14]。于是从民国12至民国24年,湘西各县以田赋附加、田赋息金、契税附加、屠宰截留四成、烟酒附加一成、教育局租谷、租金、息金等形式,区、乡教育经费由场捐、米碾捐、地方出产杂税,及油榨捐、木排捐等形式征集教育经费,如此则原本青黄不接的教育经费便有了初步的保障。另外陈渠珍甚至不惜动用军款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他曾从统领部一次拨款12万元,从上海、武汉、长沙等地购置一大批教学仪器,完善各校的教学设施。

 

(六)改革旧学制,实行新学制

旧学制的弊端,概括起来大约有六项:第一,学校的种类太简单,不能够谋教育的发展;第二,学校的名称不正确,名误则实受其害;第三,学校的目的不贯彻,使求学的人,丧失明确的目标;第四,学校的教育不完善,依规定的学科时间,常会出现尽其在学校所学,最终却不能满足其生活所需,毕业后反而成为社会的游民的现象;第五,学校的阶段不衔接,不是失之过甚,就是失之不及;第六,学校的年限不适宜,全系的年限过长,而各校的分配又不恰当。陈渠珍也指出,旧学制的单轨式,只从教字入手,养字全未顾及,至于现在的新学制,才是教养兼施,双方并进,主要以留心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且以传授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为主旨。如果有智识高又具备继续深造的人,固然是好事;即使转而就业,凭借其在学校学到的职业技能,也可以自谋生活。现在办教育如果仍然墨守成规,不思振作,那么终究与时势不相适应,不仅贻误学生,恐怕教育也难免宣告破产,这些弊端,正应该引为深戒。对于风气未开、教育荡然的湘西教育,尚不论有无办学之实力,纵令努力去做,依照旧学制而行,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制定和实行一种适应湘西发展的新学制成为当务之急。

 

 

三、办学成果

 

针对湘西教育存在之弊端,在新制定的《教育案》中,便确定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重生活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15]为发展教育的总方针。根据这个总方针,对十县教育进行全面规划。“大凡兴办教育,不外乎人人能分担社会和国家的任务,若要切实做到,自然要有一种计划,第一步,必先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步,中等教育也要求普及;第三步,随地都要有专门的人才,方算能达教育的目的。”[16]

 

(一)初等教育

首先按照各县幅员的广狭、户口的多少,划分若干学区,每区设一学务委员会,协同劝学所,担任调查适龄儿童和失学儿童的相关事宜,并督促他们入学。各县小学分国民小学和高等小学两种,凡原无小学的乡村,从1923年2月18日起,至少新办一所,到了秋季,每乡又须增设。儿童从6岁到12岁为学龄,不肯入学者,先劝导,后罚款,直到强迫入学。按照学龄儿童的人数,加倍的举办学校,即使设备上一时难以完善,但绝不可看着儿童失学而不去想办法救济。另外每县还需先设立优良的小学,每乡至少应办一所,以作为其他各小学的模范。到1924年,要在十县全面实现普及教育和小学义务教育,并定四年为义务教育年限。其次,湘西各县,私塾林立,实在是教育前途的大阻碍,因此对于原有的私塾,实行依次取销,第一步,从民国十二年春季起,不准再教《论语》、《三字经》之类,要限定采用教育部的教科书;第二步,改革旧的教学法,勒令塾师实行单级教授;第三步,把原来的私塾先生改造成为新式教师。这样既可使旧式的不适合儿童心理的教法渐渐除去,也可使塾师得以获得生存之出路。另外各小学都要附设平民补习学校,使一般年长失学的男女,得吸收少许知识。以使他们知道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利器,消除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隔阂,也帮助他们增强社会生存的本领。在重视小学教育的同时,还开始兴办幼稚园,并设保姆养习所,以奠定教育发展之根基。据湘西州《教育志》记载,到1925年,湘西十县的小学“已由71所增至229所”[17],小学教育的发展初见成效。

 

(二)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原来是一无所有,而湘西的中等教育最不稳固之根源在于师资缺乏。因此“要想造一班好国民,自然要有一批好教员,不然经费尽管充足,也是无用。湘西教育衰微,师范生尤少,一旦施行强制教育,学校增多,师资更行缺乏,所以湘西各县开办甲乙种师范讲习所刻不容缓。”[18]从1922年起,统领部所在的保靖县,先后新办了十县联合中学、十县联合师范讲习所。并在此类学校大力推广单级教授,同时还注重教育学、小学教学法、单级教学法、训育法、小学组织法、儿童心理学等学科的教育,而非如以往之徒重国文。另外陈渠珍在李云杭等教育家的影响下,逐渐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开办十县联合女子职业学校并推广各县女子职业学校,以养成女子健全之人格,增加知识和独立生活之能力,同时规定凡属师范学校,应当男女兼收,一律开放,使女子有受同等教育和服务之机会。此外,保靖还办有保姆养成所(附设幼儿园)、茶业技术学校、棉业技术学校等职业学校。从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三)社会教育

要求成立通俗教育馆,并分设图书、演讲和编辑三部,一者为平民提供学习之材料,再者为平民的学以致用提供必要之场所,三者以平民现实之生活教育他们自身,以发扬平民教育;组织露天学校,规定各县凡有二百户以上的村庄,都应设立露天学校一所,以此来救济中年失学者和贫寒子弟,使他们稍许增长些生活知识,并为学校教育之辅助;开设特殊学校,招收体格不健全者;另外还举办学校成绩展览、建立公共运动场等,大力推进湘西的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进程。

 

(四)选派留学人才

为了培养专门人才,每年从品学兼优却又无力升学的学生中挑选六名,派往国内外高等学府继续深造,对于已考入大学而无力继续求学者,出公家供给其学膳各费,只要求其毕业后回湘西从事建设。陈渠珍不但对办学中的具体问题,如校舍、教具、教师工资等,都亲自过问,给予认真解决,而且对校风校纪问题高度重视,对于学校之行政人员及教师要求极为严格,对于热心教育、态度严谨、治学勤勉者,予以褒奖;而对办事不力、学识欠缺、品行不端或教法不当者,则予以警示或直接撤换。特别是对决定资送北京、长沙各地深造或投考大学的学生,他都一个一个地进行“面谕”,大加勉励、并在经济上给予“资抚”。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的沈从文,就是受到陈渠珍的资助才去北京读书的。沈从文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感谢他,尽我拿了三个月薪水以外,还给了我一种鼓励,临走时他说;‘你到那儿去看看,能进什么学校,一年两年可以毕业,这里给你寄钱来,情形不合,你想回来,这里仍然有你吃饭的地方,我于是拿了他写给我的一个手谕,向军需处取了二十七块钱,连同他给我的一分勇气,就离开了保靖。”[19]

总之,对于教育,陈渠珍竭力主张以民为主,用“良心”来办教育,凡是“有病民的,我必革之,有利民的,我必兴之”[20]

 

 

四、结语

 

虽然因为身绾军符,事物繁重,多少有些力不从心,而川黔军阀多次扰境和党内权势冲突,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凋敝,财政穷困匮乏,教育事业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其所制定和采取的教育措施许多中途夭折或根本没有付诸实践,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陈渠珍在湘西大力兴办教育,也有维护其在湘西的统治的因素。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陈渠珍是湘西地区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注重教育,并尽力筹办湘西十县的教育事宜,客观上对发展湘西的教育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也开启了湘西教育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的新篇章。而其统治时期兴办的一些学校,在当时增强了湘西人民学习知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资送专门人才到国内外高校留学深造,增进了湘西人对于国内外局势的了解和认识,也为后来抗日战争和国家建设储备了人才资源。从民国十年到民国二十四年,由于陈渠珍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界人士精神焕发,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湘西十县风气大开,匪盗日渐稀少,社会趋于安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些举措为抗战时期湘西教育事业的“空前繁荣”准备了前提条件,特别是他极力推行的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更是为今天湘西地区的教育格局的形成和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基础。当前正值大力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关键时期,仔细研究陈渠珍在湘西的教育措施及其教育思想,对当前的少数民族的教育改革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注释:

[1] 鲁岚.陈渠珍[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80.

[2] [美]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1,61.

[3] 鲁岚.陈渠珍[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84.

[4]解锦章.湘西十县联合单级教授研究所开学统领陈公演词

[5] 鲁岚.陈渠珍[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88.

[6] 刘赞襄.审查教育改进会章程统领陈公演词

[7] 鲁岚.陈渠珍[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90.

[8] 解锦章.湘西十县联合单级教授研究所开学统领陈公演词

[9] 鲁岚.陈渠珍[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91.

[10] 解锦章.湘西十县联合单级教授研究所开学统领陈公演词

[11] 李云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说明书.长沙:湖南图书馆藏本.

[12] 杨昌鑫.教育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293.

[13] 李云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长沙:湖南图书馆藏本.

[14] 李云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说明书.长沙:湖南图书馆藏本.

[15] 李云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长沙:湖南图书馆藏本.

[16] 解锦章.湘西十县联合单级教授研究所开学统领陈公演词

[17] 暨爱民.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教育的历史考察[J].北京:《民族教育研究》2003,(1).

[18] 李云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说明书.长沙:湖南图书馆藏本.

[19] 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转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0,208.

[20] 解锦章.湘西十县联合单级教授研究所开学统领陈公演词

 

主要参考文献:

[1] 鲁岚.陈渠珍[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2] 陈渠珍.艽野尘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鲁岚.湘西统领陈渠珍[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

[4]杨昌鑫.教育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凤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凤凰文史资料 第一辑[C].吉首:湘西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发行组,1988.

[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湘西文史资料 第三辑[C].吉首:湘西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发行组,1985.    

[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湘西文史资料 第四辑[C].吉首:湘西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发行组,1985.

[8] 暨爱民.抗战时期湘西民族地区教育的历史考察[J].北京:民族教育研究2003,(1).

[9] 滕久文.建国前湖南民族地区教育概况研究[J].北京:民族教育研究,1997年,(1).

[10] 李云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长沙:湖南图书馆藏本.

[11] 李云杭.湘西教育之曙光·教育案说明书.长沙:湖南图书馆藏本.

[12] 李白襄.湘西十县教育方针暨十县联合各学校之经过[N].长沙:民治报,1920,(2).

[13] 湘西十县乡自治委员会.湘西十县乡政月刊·教育[J].保靖(1).

[14] 袁家春.陈渠珍长期统治湘西的原因[J].怀化:怀化师专学报,1994,(2).



上一篇:吉首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报名登记表 下一篇:实用的毕业生面试题及分析解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