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

[导读]《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

时间:2013年04月26日 10:05

作者:

浏览:




杨庭硕 吕永锋:《人类的根基: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水土资源》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

生态危机是20世纪末开始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严峻问题。在世人认识到生态危机严重性的同时,随即也引发了一系列尖锐的论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学科理念出发,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理解各不相同,所提出的生态危机的解决办法也是大相径庭。

《人类的根基》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对策和思路。它明确揭示当代面临的生态危机极为严峻,而且与其他一些危机,如能源短缺、人口爆炸和环境污染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间关联的人类社会发展障碍。如果不克服这些障碍,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肯定是难以达成的。同时,作者正面指出了这些危机绝对不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消除的,可以通过人类社会的自我转型化解这些障碍,赢得新一轮的发展。可以说,贯穿该书的指导思想是,对待生态问题,我们不可盲目乐观,也不可以过分悲观。人类肯定可以克服这些危机,只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彻底改变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思路。为了全面揭示这一指导思想,该书花了大篇篇幅,以水土流失为例,展开了大范围的讨论。

本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一种两分式的结构方法入手,它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建构理解为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从生物性角度出发,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物种,其民族文化建构的初衷必然是要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关系,使该种文化所维系的个人或群体不断地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另一方面,人类超越生物本能成为能自主发展的生命实体,并在文化建构中引入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内容,从而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生命形态。由于文化建构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结合,因而人类从建构文化的那一天开始,其社会存在就已经与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这种偏离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使人类社会获得了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因此,人类社会对待生态问题的正确态度只能是:有效控制生态灾变的规模和烈度,而不是将人类社会完全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中。这一立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正视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并不削弱人类社会发展的自主性,坚信人类社会可以将生态危机控制在一个不影响自身发展的范围和限度。

该书进而讨论了生态危机的成因。认为当代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是并存各民族文化制衡格局受到损害后,各民族文化对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偏离扩大和叠加之后的积合产物。这种偏离的扩大和叠加,并不是各民族文化



上一篇:别忘了生活方式对生态系统的调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