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特稿(吴合显)9月26日晚,我院特聘教授李国栋博士在影视人类学实验室进行了第二场学术讲座,主题为“原始稻作的生态环境及其思维”。学院全体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了学习。讲座由历史与文化学院暨爱民教授主持。
李国栋教授首先从贵州苗族与侗族的来源谈起,认为湖南和江西是稻作文化的两个发源地,而苗族与侗族则是最早从事稻作的两个民族。李国栋教授以“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等历史典籍为例子,生动地论述了原始稻作的生态环境及其思维。李国栋教授指出,但就野生稻如何被驯化成栽培稻,一直是个迷。虽然日本学界对原始稻作的研究颇有建树,但也无法求证野生稻被驯化成栽培稻的真正原因。此问题促成了杨庭硕教授与李国栋教授的学术对话,将整个讲座推向了高潮。
评议环节,杨庭硕教授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观点:古人可能利用了野生稻的生物属性,通过“折腾”来实现野生稻的驯化。杨教授以“竹子开花,延续种群”为例子,阐释了野生稻被驯化成栽培稻的原因。野生稻本不长谷穗,但它也像人类一样,存在着生命,繁育后代。经古人不断地“折腾”,意识到自己被破坏,导致灭亡,于是采取开花结果,牺牲自己,留下种子,以换取其种群的延续。
暨爱民教授在总结中生趣地说,李国栋教授巧妙地为评议环节预留了一个非凡的话题。评议中,杨庭硕教授则以“竹子开花,挽救种群延续“为例子,借“折腾”两字天才般地解答了野生稻被古人驯化成栽培稻的原理。杨庭硕教授真不愧是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