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3年5月下旬,应用人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葡萄牙、日本的30余名专家和学者应邀参加了研讨会。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一致高度评价了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庭硕先生关于相际经营的理论模式及其深远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我国回族著名应用人类学家、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田广博士,在国际人类学刊物和国内核心刊物上连续发表文章,对杨庭硕教授的相际经营模式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据记者了解,吉首大学正在筹划于今年5月正式举办首次杨庭硕经济人类学理论国际研讨会,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有关专家和学者。
相际经营原理模式是经济人类学中国化研究典范
杨庭硕教授长期从事经济人类学、民族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态人类学、民族发展史和生态史等方面,是我国国内颇具知名度的经济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编写和出版了多部专著,对推动我国经济人类学学科和民族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杨庭硕教授在经济人类学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其于1995年出版的《相际经营原理——跨民族经济活动的理论与实践》专著之中(以下简称杨著)。
杨庭硕教授在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进行长期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相际经营的原理。在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性知识的理论模式中,他用“相”来特指不同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不同民族的经济运行模式及其范围和特征,指出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在地域范围和行政管理范畴上具有一定的限制,包含着自然、历史、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相际概念,就是指在不同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不同民族的经济运行模式及其范围和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博士导师李德宽教授认为,相际概念的形成,源于各民族自身所有的历史过程,亦有与周边民族,与国家政治、法律等体系交往的历史积淀,更有对所处生存环境的加工、改造和利用的成分,因而杨庭硕将民族文化规约下的社会与自然特征耦合体凝练为“相”,这种高度概括和抽象既符合中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亦与现代自然科学理念相吻合。因此,“相际”这一新概念所囊括的思辨哲理和学科整合,远远超过传统的“族际”概念所能表达的含义。
“我们认为杨庭硕教授的相际经营理论模式,堪称经济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杰出代表作,其理论贡献以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田广博士在谈到杨教授的理论贡献时指出:杨教授通过大量的田野实证和文献总结,正面回答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具体包括影响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它们的历史和成因,它们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的评估,怎样从非经济因素中找出促进生产发展的契合点,如何规避、克服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等。在对国际和国内社会关于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描述和分析之后,杨教授明确指出,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对非经济制约因素做了系统的研究,才能为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民族找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出路。
学习相际经营原理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当前举国上下的共识,但对中国梦的具体内涵,社会各界却见仁见智,认识和理解亦互有区别。杨著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余年了,对经济人类学理论的阐释别开生面。它以文化为纲,去揭示和探索跨文化经济活动中非经济制约因素的存在、影响和应对策略,是一本从文化视角探讨经济现代化进程的理论专著。
李德宽认为,杨庭硕借用西方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符合经济人类学传统典范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的可供操作的政策建议和实施方案,然后再根据实际田野工作资料和收获,从理论上升华并对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进行反思,从而创建和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人类学理论模式。这一综合路径模式,对于中国应用人类学学科的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典范,值得学习并大力推广。
吉首大学应用人类学高等研究院首席教授罗康隆博士认为,杨著的关键结论在于经济活动,包括跨文化的经济活动在内,其实都是特定文化运行的一个有限组成部分,因而避开了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就不可能有经济的现代化,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从这样的理论阐释和结论出发,去认识中国梦,我们就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质正在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而且是包括中国每一个民族在内的整体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了,在世界各民族之林中,成了世界各民族瞩目,并竞相仿效的对象。经济发展、国防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综合国力的提升,无疑不迎刃而解。
罗康隆说:“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活动,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梦内涵的认识,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围绕中国梦的实现,所进行的各项具体工作,才可以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各项工作的具体定位,也就可以顺利的落到实处了。杨教授虽然探讨的对象是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但首尾一贯的指导思想却在于民族文化的价值。在更加注重国家和民族软实力发展的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和理解《相际经营原理》的理论阐述,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际经营原理对古典经济人类学的理论有所突破
经济人类学是人类学与经济学对话的产物,它将人类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但又有别于经济学对其的理解。 杨著尽管以经济活动作为理论探讨的重心,但其理论的探讨的起点却与古典经济人类学截然不同。古典经济人类学无论是形式论还是本质论都是将制度性的设置确立为探讨的对象。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天津认为,在《相际经营原理》中杨教授重点探讨跨文化的经济活动,在这样的经济活动中,制度性的设置本身就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因而从制度入手,肯定会与实际的经济活动出现极大的偏差,不仅是制度的差异会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成效,空间上的差异、生存背景的差异、历史进程的差异等,同样会对经济活动的成效造成不容低估的影响。
王天津指出,杨教授在剖析不同非经济制约因素对经济造成影响时,以文化为出发点,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立足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去分别讨论造成影响的机制,影响的程度以及各式各样牵连性影响后果。立足于文化的整体观、价值的相对观和结构功能观去认识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乃是杨著的突出特色,而这些理论立足点也代表着20世纪人类学理论建构水平。相比之下,古典经济人类学等理论出发点则是较多的承袭了经典进化论和法兰西学派的理论思想。故杨教授在理论起点上高于古典经济人类学,在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和高度关注生活背景以及空间差异,这三个方面他也比同时代的的经济人类学家有所超前。
云南财经大学应用人类学首席教授陈刚博士认为,相际经营原理理论模式的提出,是对国内外文化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经济学等前沿理论娴熟的把握、消化和吸收基础之上提炼而成的,该理论模式既超越了传统经济学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对人类经济实践活动进行抽象思考的窠臼,又超越了传统人类学从动机与文化影响决定论出发,对人类经济活动进行比较的范式,在丰富学科理论的同时,更是将学科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为经济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色彩。
相际经营原理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学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学派,其中发展经济学学派更多的关注非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刘易斯、缪尔达尔、舒尔茨贡献最为突出,他们都选中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重点,但他们都针对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展开研究,对多民族国家的内部经济活动,却较少涉足。与此同时,这些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都很少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此,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王平博士这是冷战时代给学术界留下的阴影。王博士说:反观杨著的理论分析,对当代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言,有四个方面非常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
首先,跨文化经济活动背景具有不容低估的关键性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盛行一时的梯度理论对国家的经济决策影响很大,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此前所忽视的经济背景问题,到了今天已经变得无从规避了,相比之下杨著对经济背景的深刻认识,对政策延伸影响的探讨,显然比梯度理论更具有超前性和针对性。
其次,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同样是受到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的影响,习惯性的将广大的西部民族地区理解为经济落后的地区,为国家需要大力支助扶贫的地区,然而经济发展方式的选用,却一直是移植照搬发达地区的做法。因此20余年后,重新阅读和理解杨著的分析,总不难发现该书十分关注各民族的传统和经济生活,致力于阐释这些传统经济生活的合理性和当代的可利用性,这样的理解从今天看来无疑是正确的,理应成为指导当前经济转型的可资利用的工具。
再次,杨著不仅象一般的人类学理论著书那样,高度关注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在理论分析中,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决策的积极作用和宏观调控的价值,当前不少学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与杨著相比,在时间上却明显滞后。随着这一认识的深入,杨教授在这一领域的探讨,肯定可以发挥更其直接的指导作用。
最后,杨著坚持了文化的相对观,坚持任何形式的经济活动都是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对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发展,而是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坚持从文化的视角去探讨经济行为和经济后果,同时承认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具有相对性,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强加于人,这样的思想和方法,虽然说是出自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但灵活运用于跨文化的经济活动分析,则是《相际经营原理》一书的创见,考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考虑中国的经济活动日益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色,那么这样的理论和方法不仅可以对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发挥指导作用,同样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决策也将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人类学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着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增长,几乎难以找到可以借鉴的经济人类学相关理论去加以阐释。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我国的发展决策,在不同民族地区运行和成效的差异自然成了中国式的经济人类学,必须优先认识的重大领域。相际经营原理正是针对这样的经济活动领域展开讨论的,而且是将中国的各个民族都置于平等的地位上,从理性的视角去展开资料收集和验证的,这样的研究路径和模式虽然借鉴了发展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但却是立足以中国深厚的历史背景去从事理论分析。
在记者采访中,专家们一致认为,与同时代的经济人类学家相比而言,杨庭硕教授更加关注传统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和已有的社会建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更多地吸取了新进化论的理论与方法,因此更能够贴近中国的需要和时代的特色,其中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较为精准的把握和灵活的运用,因而得出的结论更贴近中国国情和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田广说,从更广泛的视野来考察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及人们的需求和动机,不仅能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新一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方案,也为我国西部各民族地区,乃至世界相似区域找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出路。
田广认为,从整体上看,人类学在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而作为其分支学科的经济人类学,在中国基本上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别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不仅特别需要包括经济人类学在内的理论研究和指导,而且也为我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人类学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在学习和接受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人类学理论和方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网独家报道,请点击查阅:
http://lcl.cssn.cn/gd/gd_rwhz/gd_gdxc_1667/201404/t20140424_10835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