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吴合显)我国著名经济人类学理论家,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庭硕在经济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相际经营原理”的理论模式,为中国经济人类学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携手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学报编辑部,于11月3-5日在贵阳市举办“相际经济论坛”。来自云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贵州大学、汕头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近50名专家学者出席。
|
会议现场 |
与会学者们认为,“相际经营原理”通过对人类不同民族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理解本民族生活的社会含义与时代特征。因此,“相际经营原理”理论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扩展延伸自己的研究领域,学习和接受新的理论解释和研究方法,从而实现对民族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超越和融合。
研讨会上,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晓光教授以清水江木材贸易为例,指出“相际经营原理”理论模式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对人类的经济行为和区域发展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分析。同时,该理论以文化为出发点,立足于文化的整体观、价值的相对观和结构功能观去认识中国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动。
云南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学院教授陈庆德指出,杨庭硕教授“相际经营原理”,在对西方经济人类学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以中国经济社会特别是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具体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真正具有中国本土化的经济人类学理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发展经济学中以西方化为现代化的刻板模式,是中国经济人类学家对学科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汕头大学商学院教授、吉首大学应用人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广在发言中表示,正是以“相际经营原理”为代表的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经济人类学能够比经济学更深入到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史、各种具体的和现实的经济问题,以及对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的贫穷、不平等和发展等问题进行广泛而细致的研究。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罗康隆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相际经营原理”的关注程度还不够,相关研究文章也很少,需要学界共同努力,将“相际经营原理”理论模式推向新的高度。罗康隆教授提出,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概念。因此,在“精准扶贫”实施中,要以文化为出发点,立足于文化的整体观、价值的相对观和结构功能观去认识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活动,而这正是杨庭硕“相际经营原理”的一个突出特色,将代表着20世纪经济人类学理论建构的发展方向。
“相际经营原理”理论的创造者、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庭硕在会上介绍了“相际经营原理”提出的历史背景,并对此理论的一些不足做了解释与补充。杨庭硕教授还重点谈到了我国曾经以及正在面临的若干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具体包括影响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它们的历史和成因,它们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及其评估,怎样从非经济因素中找出促进生产发展的契合点,如何规避、克服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等。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们认为,杨庭硕“相际经营原理”理论模式,是对国内外文化人类学、经济人类学、经济学等前沿理论娴熟的把握、消化和吸收基础之上提炼而成的,该理论模式既超越了传统经济学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对人类经济实践活动进行抽象思考的窠臼,又超越了传统人类学从动机与文化影响决定论出发,对人类经济活动进行比较的范式,在丰富学科理论的同时,更是将学科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为经济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