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中国民族史研究70年:创新与发展”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在我校圆满召开

时间:2019年10月28日 10:52

作者:

浏览:




(通讯员:王永霞、李瑜玲、衡清;摄影:吕永锋、王永霞、李瑜玲、艾尼卡尔江)为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紧紧把握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机遇,推动中国民族史研究更长远的发展,加快构建中国民族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10月26-27日,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史研究70年:创新与发展”中国民族史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主办,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

10月26日上午8点30分,大会召开开幕式。

开幕式第一项,主持人吉首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吴晓介绍了莅临本次大会的来宾,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会议第二项,吉首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钟海平教授致欢迎辞。钟校长表示中国民族史研究七十年,一路上进行创新与发展,其代表吉首大学党委行政对各位专家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本次会议的召开热烈的祝贺。吉首大学办在湘西,生于贫瘠、长于艰难、成于奋斗、立于创新。钟校长带领大家回顾了吉大人60年来的办学历程和领导人对吉首大学的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希望本次大会的召开能够交流学界的最新成果,促进社会的合作交流。

会议第三项,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教授致辞。方教授首先预祝大会顺利召开,并感谢吉首大学特别是历史与文化学院对本次学会的大力支持。其次,方教授对与会人员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围绕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开展民族史研究。希冀各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推动民族史研究更上一层楼。二是围绕中央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开展民族史研究。期盼从事民族史研究的学者们可以在国家重大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围绕地方关心的现实问题,加强地方研究。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最后,在会务人员的引导下,与会人员于总理楼前合影留念。

开幕式第二阶段议程为大会主题发言,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黎小龙教授主持。华涛发言题为《中国民族构成滇复杂性与中国民族史学者的使命:从费孝通先生的学术反思谈起》,他介绍了民族构成的复杂性,汉与非汉民族的暂时划分(以新疆、西藏举例)、民族认同与国家问题、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讨论。

杨文炯发言题为《继承、创新与发展--新时代中国民族史的话语体系建设》,强调继承中国民族史话语体系建设:当代史是民族史、新时代需要民族史、在西方研究中国的环境下,需要掌握构建中国民族史话语权、针对“何为中国”的学术迷思的探讨。

田敏发言题为《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学术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史研究》,主要对当前民族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介绍及大概解决方法的初想。

刘正寅发言题为《民族志文献在民族史研究中的意义》,讨论了什么是民族志、民族志文献与一般历史著述的区别及其特点、古代民族志文献与民族史研究范式。

彭丰文发言,题为《中国民族史七十年前的成就经验与启示》,对中国民族史学科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民族史学科的初步创立与发展,及其70年来的经验与启示,进行了系统梳理。

主题发言下半场由刘正寅主持。石硕发言题为《我国藏族史研究七十年》主要介绍了藏族史研究七十年下的三个历史分期段,要强调要用整体视野分析研究。

黄柏权发言题为《土家族研究七十年》,介绍了土家族研究七十年,其中具体谈到研究的初步发展、研究特点、以及研究的成就。

程妮娜发言题为《“正统之辨”与蒙元纂修《金史》》,主要介绍了为金史点校工作作序,并讨论了关于正统辨的研究及历史上对金史的多次编纂。

罗群发言题为《“福边利民”--民国时期云南垦务行政与边疆治理研究》,主要讨论了对边疆垦殖与治理,缘起与主要内容,对民国云南垦务行政与边疆治理的评析。

瞿州莲发言题为《论民族文化视角下明代贵州行政建制的特点》,介绍了对贵州区域的划分及其依据及各个区域内的结构差异,着重对民族文化下的贵州建置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影响。

2019年10月26下午,年会根据研究主题分成了四个会场进行交流与探讨。讨论主题包括:第一会场:中国民族史研究70年发展历程;中国民族史学科理论与方法;丝绸之路与茶马贸易流动;边疆民族教育发展。第二会场:边疆治理与边地开发;边疆社会与族群变迁。第三会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于发展;民族文献研究与解读。第四会场: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民族文物文化与文明,等。

在为期一天半的学术交流结束后,于27日上午十点半迎来了闭幕式。此次闭幕式由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瞿州莲教授主持。

本次闭幕式一共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由各个分会场派老师代表进行成果汇报。

第一小组的老师代表为兰州大学樊莹老师。樊莹老师对本小组15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汇总阐释,表示就总体而言,第一会场的学者发言都能够继往开来,关注热点,不仅反映出中国民族史研究材料丰富,方法多元,洞见古今的特点,更体现出民族学研究者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二小组老师代表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姚胜老师。姚胜老师汇报了会场12位学者的讨论情况,总结出会场讨论的三个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从秦朝到清朝,展现了两千多年的民族边疆的历史风貌;二是领域跨度大,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主题;三是讨论热烈。

第三小组老师代表为云南大学娄贵品老师。娄贵品老师表示会场的13位学者的选题新颖,资料扎实,逻辑严密,反映了民族史研究在资料的挖掘以及新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取得了新的进步。

第四小组老师代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肖超宇老师。肖超宇老师汇报了会场18位学者研讨情况,认为本组呈现了四个特点:一为密切关注学界热点问题;二为注重史料的研读,三为结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展开史学研究;四为报告人的年龄结构涵盖了老中青三代学者,体现出民族史研究的前后相继,梯队完备的情况。

第二个环节,由中国民族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刘正寅教授作会议学术总结。

刘正寅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此次研讨会议准备充分,内容丰富,体现了原创性与前沿性。

二、主题突出。与会学者都能够根据主题,即“中国民族史研究70年:创新与发展”进行热烈的讨论。民族史从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原则,在民族关系史、民族边疆史、区域史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开创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时代。

三、各位学者结合此出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展现了最新成果。既有深入的个案研究,也有宏观的理论思考,达到了学术交流与切磋的目的,推动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民族史学应有的贡献。

四、青年学者表现非常突出,他们对学术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学术敬业精神较强;中老年学者表现非常年轻,大都能够与时俱进,把握理论的前沿性。

一言以蔽之,此次会议,加强了学者之间的沟通,凝聚了学术队伍,促进了民族史学科的创新发展。

最后,刘正寅教授还代表了民族史学会、广大的与会学者向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各位老师,会务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闭幕式最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瞿州莲教授对第22届学术年会能够由吉首大学来承办表示荣幸,同时祝愿各位专家学者返程一路平安,祝愿中国民族史学会能够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审校、编辑:吕永锋)



上一篇:我院党政及工会领导到保靖县走访慰问结对帮扶户 下一篇:2019年生态民族学/人类学高层论坛在吉首大学圆满召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