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植槐苑婉秋)2016年7月6日晚7:30,在吉首大学(砂子坳校区)齐鲁大楼四楼影视人类学实验室,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段超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吉首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龙先琼主持。学院院长罗康隆、党总支副书记瞿州莲、副院长暨爱民及成臻铭、曹景文、彭永庆等十余位老师出席讲座,部分研究生、本科生代表参与学习。
段超教授以“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的文化治理”为主题,依次从:土家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儒家思文化的传播与培育、儒家思想文化的接纳基础、儒家思想文化的接纳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解读。
在讲座过程中,段超教授从明朝土司制度的设置开始论及,然后思维逐步扩散至清朝对土司制度的沿袭,特别是清雍正时期对土司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随后连续发问:1、“从土司制度研究的角度,我们是否可以以中央在湖广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与其他地区(如云贵地区)在实行方式、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2、“从改土归流研究的角度,我们是否可以以中央在湖广地区的改土归流与其他地区(如云贵地区)在治理方式上、是否有考虑特殊地理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比较”。两次发问启发思维,引人深思,让我们对史学的分区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得到了在场师生的积极回应。
在随后的讲解中,段超教授紧紧围绕儒家思想文化这个角度,对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目的、措施及实施的社会接受基础进行全面铺开的讲解。首先,他认为: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目的是为了在土家地区实现确立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体的王朝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以便中央与地方实现政治制度的一致性。并且采取了包括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移风易俗、楷模引领、文化标识等系列措施。段教授认为:中央政府能够在土家族地区顺利推行“改土归流”是有其特殊的思想文化原因的。有地方政府提供的组织保障、汉族人口大规模迁进土家地区,以及土司及当地土家民众长期接触、学习汉文化有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基础分不开。为了充分展示中央政府实行“改土归流”进行文化治理的效果,段教师多次援引同治、光绪年间来凤等地区的地方中记载进行佐证。例举了:土家地区风俗中的儒家文化要素、当地民间文化中体现的儒家思想文化事象、家规族规中的儒家观念、乡规民约中的儒家伦理思想、当地树立的大批遵守儒家伦理的典型人物等五个方面进行展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古代政治家政治智慧与历史预见能力。
水有源,树有根。在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段教授以古鉴今通过对“改土归流”的研究,延及到当下中央提出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认为:史学的研究成果要进一步深化,不仅要研究具体的政策措施,更应该去挖掘政策措施推行的原则、宗旨、指导思想,并且要为当下关于民族地区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促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社会和谐。
至晚上8:40分许,段超教授在全体师生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本次主题讲座。在师生互动环节中,龙先琼老师指出:段教授的讲座给了我们很深的启发。首先,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全体师生都应该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进一步细化史学研究。第二、要通过段超教授的讲座,学习史学研究应该注重对史料的基础研究,重视史料支撑。第三,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并且善于运用比较思维进行史学的研究工作。
附录:段超教授简介:
段超,男,1964年7月生,土家族,湖北省来凤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民族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部工作,历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兼党总支书记。2008年6月起任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兼任政协武汉市洪山区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联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民族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民委重点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重要课题近10项,出版《土家族文化史》、《陶澍与嘉道经世思想研究》等著作6部,在《民族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中国农史》等权威期刊和重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