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概况
羊峰乡位于永顺与张家界市交界处,历史上是永顺土司领地边缘地带,早年定居居民不同,改土归流后大批外地移民定居该地,从而形成多家族多民族交错杂居社区结构格局,由此而诱发了对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占有和使用上的众多社会问题,据这一社区背景,该地是研究社区结构发展演化的理想场所,也是探讨生态资源利用管理的有价值的区域,针对上述两方面特点,以及历史系在2004年7月所作的社会调查决定在该乡建设社会调查和社会生态系统互助关系的社会调查研究实践基地。
二、实践的目的与任务
凭借所收集资料完成历史系已经立项的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 五年内完成如下任务:
①系统收集和整理羊峰乡二百 年间的社区结构变迁的原始资料;
②收集整理半个世纪以来生态变迁的自然及人文资料;
③收集该社区的传统文化对资源管理的习惯及习惯法资源。
通过上述三项任务完成预期达到如下的一些目标:
①所有调查实践均需按社会学调查或生态人类学调查规范完成,以此增强学生从事社会调查的技术和技能;
②所有原始资料均需按科学规范记录、装订、编目,使之成为可持续利用的科学档案资料;
三、实践活动的内容
在五年期内按教学需要和科研进程,合理安排如下实践内容:
①家族组织与村民自治建设相关性社会调查;
②各家族二百 年间历史变动状况社会调查;
③当地居民对耕地与非耕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人类学调查;
④当地各族居民利用和加工各种生物资源的特殊技能技术调查;
⑤半个世纪以来社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生态人类学调查。
四、实践的基本要求
五年期间按活动内容差异,要求学生取得如下五个方面的实践成果:
①掌握社会调查的规范,能独立从事社会调查和资料记录;
②懂得生态人类学的资料收集规范并能按规范收集物证资料和文字记录资料;
③学习和掌握对传世文本和文化遗迹的初步鉴定技能掌握最基本的保护技术;
④ 能据相关技术资料发现并系统记录当地群众利用生态资源的特殊技术;要求调查与记录程序能反映生态技术的工艺特点和技术环节 ;
⑤学习和掌握生物标本取样和初步的标本定型技术。
五、考核办法
在满足上述要求基础上,将调查记录收集标本,文本资料的复印件、声像资料作品作为实践考核项目,按学生达到技术技能水平,评估实践成绩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