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概况
该地是侗族聚居村寨,当地侗族居民长期从事林粮兼营生活方式,三百多年来一直靠生产原木出售作为经济支助。是少数民族地区较早进入商品经济的村寨,因而是一个探讨少数民族经济史的理想研究基地,建立教学与研究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学生搜集经济史资料的实习场所,考虑到经济活动离不开传统文化因而在该基地还需要展开侗族传统文化调查研究实习。
二、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该基地在五年间需完成如下三项任务:
①系统规范调查该社区资源管理的习惯或习惯法,搜集侗款的活动和历史资料;
②收集整理复制副本收藏即该社区林业经营、契约、合同文本资料对有关林业经营的金石铭文一律制作拓片收藏;
③收集整理该社区有关工艺活动,林业经营收入分配的侗族文化资料。
通过上述调查任务完成,为历史系的国家级生态人类学课题提供资料,为历史系、生态人类学资料库藏提供原始资料和文物资料。
三、实践活动的内容
按五 年期规划,结合教学实践需要灵活安排如下四项活动内容:
①对侗族传统文化的人类学田野调查;
②展开该社区资源利用现状的生态人类学调查;
③系统收集复制、校释该社区各家族现成的林业经营契约、活动文本;
④收集整理当地有关与款约的口传资料及相关遗物,遗迹观察记录资料。
四、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与考核
学生通过实践要求掌握如下一些有关生态人类学和经济史的研究技术与技能:
①学习和掌握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规范的操作技术,要求学生通过实习能独立完成入户访谈和做好文字记录;
②要求学生掌握初步鉴定林潜契约合同相关技术,学会翻拍复制原件相关技术;
③学会并掌握传世文物和遗迹的年代考证技术,学会金石拓片制作技术;
④学会收集保存生物标本的常识和技术。
五、考核办法
按照上述要求,学生的实践成绩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文本副件为考核项目,按所收集到的资料价值和记录规范程度评定考核成绩,至于文物拓片副件考核办法可参照老司城基地办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