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理论课程之三:

时间:2016年08月29日 21:17

作者:

浏览:




暨爱民老师授课

(本网讯:通讯员邱晴)2016年7月14日上午,第四届“西南民族地区·历史与生态”,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教学在老年干部活动中心二楼会议室继续进行。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副院长暨爱民教授担任此次授课人,讲座题为:以“墙”为“界”,清代湘西苗疆边墙体系与“民”、“苗”区隔,此次课程教学由我校历史与文化学院张振兴老师主持。

   课程刚开始,暨爱民老师展示了两幅凤凰厅卡图和乾州厅卡图,使我们了解到了边墙的走向及其概况。

   在前言部分,暨老师提出以边墙为主体的防卫体系可能起源于明宣德二十五年。学术界一般认为,作为防卫体系边墙的最终完成当在乾嘉苗民起义后。边墙具有有形和无形之界。

   暨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提出并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以“墙”为“界”如何可能?二是“界”在何处?

   在第一个问题:以“墙”为“界”如何可能?中,暨老师认为边墙的出现,并不只是为了方便地理划分。更是因为“民”、“苗”之间具有生态空间、社会生产生活空间的族群差异。当地居民群体具有“民”、“苗”之辨,传统文化存在区别。,至清朝时,“民”、“苗”之界观念变得愈加清晰而完善。

   “界”在何处?一是凤凰厅属的民苗之界,“民”、“苗”之界呈多个“凹”字形结构,意味着民地苗地互相穿插。二是乾州厅属的民苗之界,大体上看,较凤凰厅简单些,有绵延三百里的“土城”。三是永绥厅属的民苗之界,主要由汛堡、屯卡和碉楼等组成,无墙。四是古丈坪厅属的民苗之界,境内苗寨分布集中,故边墙因寨而设。五是保靖县属的民苗之界,沿“边”而建,凸显了统治者对苗疆地区治理的理想。暨老师在结语中分析了:“他者”视角下的族群偏见与位序安排。    课程教学结束后,暨爱民老师就同学们的疑问并提出了关于该问题自己的见解并进行了总结。最后,张老师盛赞此次课程翔实生动、精彩纷呈,让在座的师生享受了一场丰盛的学术盛宴。



上一篇: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理论课程之四: 下一篇: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理论课程之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