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纯艳和杨庭硕老师课程
(本网讯:通讯员邓雨)2016年7月13日上午,吉首大学第四届暑期学校在新校区老年活动中心二楼大会议开展第二天的课程理论学习。历史与文化学院特邀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纯艳为暑期学子主讲“北宋东亚多国体系下的外交博弈—以外交谈判为中心”。
首先,讲座由历史与文化学院副院长暨爱民教授主持。在暨老师的介绍中,称黄教授是北宋史,尤其是北宋经济史方面的研究专家,其著作达10余部。同时,暑期学子对黄教授的讲座甚是期待,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黄教授指点迷津。
对于北宋东亚多国体系下的外交博弈,黄教授以三个问题作为引导点:其一为“宋代国际关系基本理念与当代国际关系有何异同”。黄教授在介绍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上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宋代国际关系与当代国际关系的差异在于,它是一种“华夷观念、垂直关系”。并且,宋代国际关系中的华夷观念并不是天然的秩序,它富有弹性特征,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其二为“宋代多国体系下国际关系基本理念与春秋战国有何异同”,认为北宋外交虽强调对等关系与等级制,然其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其三,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引出讲座的话题,即“北宋各国如何在相互博弈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秩序?多国体系下的外交博弈体现了怎样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关系”。
黄教授运用丰富的原始图文材料,层层剖解,深入探究,阐明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北宋东亚多国体系下的制衡与争锋”。重点分析宋、辽、高丽三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认为北宋东亚各国形成了“三角关系”的外交格局,其制衡与争锋的手段,在战争与和平时代亦有不同。而谈判,则是和平时期外交的重要手段。在讲解的过程中,黄教授结合自己在韩国学习的经历以及所翻阅大量的材料,提醒同学们勿将北宋东亚各国的关系简单化。值得注意的是,其著作《高丽史事概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力,对我们认识宋、辽、高丽三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指导。
第二,“北宋多国格局下外交博弈的目标”。黄教授提出“名分”是宋代外交的首要目标,对辽亦是如此。“名分”在宋辽谈判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外交博弈的核心,则是利益。黄教授用颇多的史料,逐步分析宋、辽、西夏等国谈判的历史经过,揭示所有谈判,无论大小国,背后都是国家安全利益。
第三,“多国格局下外交博弈的条件和手段”。黄教授从王安石等人的看法,析出“综合实力是外交博弈的基础”的观点;同时,“对外政策是外交博弈的指针”的想法,亦值得我们思考。黄教授强调,实力固然是外交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实力在于运用才能成功。又结合休息时间一位学员提出的问题,借此深入分析解答,即宋朝在人口、经济上都要比辽、西夏要强,最终屡次失败的原因,与其较低的军事运动能力以及外交政策两方面是有很大关联的。
从黄教授两个小时的讲解中,可知其学识渊博,讲座内容故而丰富。讲题切合暑期学校的主题,引起在座暑期学子对北宋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关系的兴趣。因此,讲座结束后,许多同学纷纷向黄教授提出问题。互动中,黄教授始终面带微笑,认真回答每一位同学。同时,还对所有暑期学子提及史学方法论的指导,举例鲜明,解析透彻。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仅对北宋时期的国际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当今国际关系有进一步的思考。
下午三点整,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廷硕老师为暑期学子带来一场学术盛宴,主题为“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土知识与技术体系”。讲座由历史与文化学院张振兴老师主持。在张老师详实的介绍下,全场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杨教授为我们作深有启发的学术讲座。
首先,杨教授明确此次要为同学们传授三个问题:其一,本土知识与技术体系的理论知识;其二,何为优秀农业文化;其三,通过分享案例,如何将前两者的关系结合起来。
杨教授以问题式启发同学们思考第一个问题,即我们为什么不细究文化理论?推动文化理论的重要因素是什么?进而以修建长江大堤等众多实例,深入分析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每一种理论的成立和被接受,不是由于学者学术水平高,而在于社会背景的推动作用,它与文化的适应和变迁是一回事。深入挖掘中外学者对“文化生态”概念争论的观点,认为知识与技术,是特定背景的产物。其中,环境问题尤为重要关键,它对文化有着决定性作用,其决定文化的走向。在追溯“本土知识”概念的历史时,通过讲湘西人陈渠珍的故事,引出本土知识的价值无处不在的观点。但又提醒同学们关注本土知识的差异性,并认为本土知识与技术体系要永远产生关系。
在第二个问题中,杨教授深入剖析何为优秀农业文化遗产,提出要符合“传统的”和“优秀的”两个标准。同时,杨教授鼓励在座的同学要积极参与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并进一步认为,所谓申报项目,不是报一个产品,而是要报一个文化生态的系统,把生产过程中人的问题呈现出来,揭示生产背后的文化意义。
如何将本土知识与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是杨教授阐述的第三个关键点。通过解读史料以及当今世界农业生产的现实问题,杨教授充分肯定中国的优秀农业文明,认为这种文明充满着人类的智慧,影响深远,故而主张继承和弘扬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希望后辈在全方位总结农业生产背后的生态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敢于担当将这种本土知识传向世界的责任。而在运用本土知识或优秀农业文化遗产时,不仅要注意社会背景的变迁对其所产生的作用,更要进行不断的实证,切记乱用经验。
整整三个小时,杨教授不愿意休息,讲座从未间断,且十分珍惜为每一个同学传授知识的分分秒秒。这一场学术盛宴,也给所有同学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面对同学们积极提出的问题,杨教授始终面带慈祥的笑容,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治学经验,深入浅出,逐一详析。最后,杨教授希望同学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慢慢去体验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