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理论课程之一:

时间:2016年08月29日 20:33

作者:

浏览:




中山大学张应强教授来我校第四届“暑期学校”讲学

(通讯员 王植槐 苑婉秋)七月的吉首大学校园花繁林秀,风雨湖水秀风清。

   2016年7月12日下午三点整,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第四届“暑期学校”第一节理论课程学习在吉首大学(新校区)老年活动中心二楼大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应强老师主讲:田野调查:过程、问题与策略。讲座由历史与文化学院副院长暨爱民教授主持。出席讲座的老师有此次暑期学校五个组的十一位带队老师以及一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参加暑期学校的学生。

   首先,暨爱民副院长对张应强教授此行到吉首大学第四届“暑期学校”讲学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也对同学们下午的理论课程学习提出了要求。随后,张教授的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开始。讲座中,张教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社会上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不同声音。提出人类学学者对此的反思与困惑,即要不要做田野的问题?他认为人类学标志性研究方法就是田野调查,这是人类学从业者的成年礼。而田野调查的方法有三:    

   其一:参与观察,观看其表现和各类文化事象。亲自参加和学习,在参与各类劳动中不断提升。  

   其二:访谈。重视非结构性访谈,提倡多问,最怕不懂装懂。通过进行开放性的提问,把习以为常的文化事象的文化意义解释和表现出来。

   其三:文献搜集与解读。强调中国传统的文字,即使是在不懂汉文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碑文上记载的种种信息有助于理解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在此过程中张教授多次例举田野调查中的经历和经验,与同学们真诚地分享田野调查的经验与技巧,让同学们感受到“别人的经历是最好的镜子”、人类学家是“山穷水尽出高手,九死一生见功夫”的田野调查行家里手。张教授还围绕“何处是田野”、“工具主义与人文关怀”、“田野点与区域性,小地方与大问题”等三个具体问题展开论述与分析。在谈及“工具主义与人文关怀”问题时张教授指出:“田野不同,面对的对象不同以及个人差异都会导致田野调查方式的不同。我们看重的‘一手资料’可能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而且,我们在设计调查问题时可能就已经想好了答案,这是极其可怕的事情。原因是你设置的所有问题都是有答案的,这等于是你在进行‘刑讯逼供’。你问的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在他的经验之外。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要关心人,关心实实在在的人,他们是有情绪、有个性、有历史、有经验的人。田野工作很需要有想象力和有向心力的人。这样才能够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中,获得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持续近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在轻松舒愉的氛围中结束。在师生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在与“学术高人”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反应热烈,踊跃提问发言,同与会的老师、同学分享个人的疑问与收获。张应强教授认真聆听同学们的发言提问,面带微笑不时点头致意,耐心细致地回应者同学们的问题和疑虑。从理论、实践和经历三个层次讲述田野调查的方方面面,细节事项。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人类学研究者时不待我,责任万千,要给历史和未来一个响亮回答的使命担当!这次讲座是一次人类学田野调查知识的普及,也是一次对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我们相信:只要扎扎实实“下田野”,勤勤恳恳“学知识”,就一定会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日有所积,月由所得,年有所长。

附录:张应强教授简介:

   张应强,男,贵州人,苗族。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1990毕业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2003年获中山大学历史系明清社会经济史方向博士学位。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从事人类学、民族学及历史人类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兴趣集中在地域社会的历史建构与文化认同等问题上,主要在中国南方特别西南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工作,对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自清代以来的木材贸易、族群关系及地方社会演变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上一篇:2016年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理论课程之二: 下一篇:李世愉研究员学术讲座通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