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我们吉首大学生态人类学田野调查小组到广西布努瑶、白裤瑶社区做田野调查。我们的调查重点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兴乡弄模村,这是我目前到过的最贫困的地方。尽管是现代化日渐普及的今天,这里还没有通公路,村民要买日常生活用品,得走4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大兴乡政府所在地去购买;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区,它与云贵高原边缘相连,重峦叠嶂,云雾缭绕,深山峡谷纵横交错,大大小小的石山之间形成无数个狭小的锅底状的盆地,当地人称之为弄场。每个弄场一般只有几亩或十几亩可耕种或宜居的小平地,土壤贫瘠,土层浅薄。这些零散的瑶族村落就坐落在这些弄场中,各个弄场间相距至少是1~2英里。由于弄场狭小,使得这些瑶族聚落规模小,一般只有几户,很少超过十几户的。各弄场中的布努瑶至今还滞留在狩猎—采集经济类型阶段,这不是他们不知种植水稻,发展农业,而是他们根本没有发展农业的土地资源条件。他们只能在乱石缝中“碗一块,瓢一块,种一坡,收一箩”,这是标准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地方。生态环境的特殊决定了文化的特殊。这是一次田野调查经验的分享。这次调查的聚集点在于对弄模村村民的生态技能和生态知识进行挖掘,分析这些地方性生态技能的作用和在保护生态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