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

潘寨村:家族与社区建构历程研究基地

时间:2013年04月26日 10:03

作者:

浏览:




一、基地概况

天柱县潘寨村是位于湖南与贵州比邻地区的一个苗族村寨。潘寨村现住有罗、吴、蒋、伍、唐五姓,这些姓氏的居民有 170 户, 750 人;拥有农田 320 亩,土地 110 亩,山地 2000 亩。据这些家族的家谱记载,在这些家族居住之前,已有他人居住,而现居在这里家族已经有 200 余年的历史,这 200 年来,各家族的历史都有家谱记载,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十分清晰。这些家族进入该地区的时间相差前后不到 20 年,而且其家族势力也相当。相互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家族之间的协约与联合,建立起了制衡社区发展的运行机制,使各家族成员在处理内部事务与外部事务时形成了特有的规则。这些规则今天仍然在发挥作用,其传统的运行机制在村委会下依然运行,尤其在民间的活动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吉首大学历史系、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以于 2004 年 10 月 1 日在该村的风雨桥落成仪式期间,将该村挂牌为“吉首大学人类学田野工作基地”。 2004 年 12 月 3-5 日邀请基地的三位“乡土专家”出席了吉首大学举办的“首届湖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的研讨会,他们带来了其中四个家族的家谱(副本珍藏在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资料室)。会期,该村代表蒋运昌先生介绍了基地的基本情况。 12 月 4 日,吉首大学历史系、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与该基地签定了合作协议。

二、实践的目的与任务

基于该基地的特殊性,可以成为建构“族群关系与社区发展”理论分析的一个理想场域。建立该基地的目的与任务有三:

一是为省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建设提供资料,在系统获取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科建设中的方向——“族群关系与社区发展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提供实例的支撑;

二是为民族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历史学本科学生的培养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场所,通过对该基地的调查,可以形成本科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三是由于各家族在该社区共同发展过程所形成的系统规则与运行机制仍然在发挥作用,这不仅可以成为检阅“族群与社区发展”理论的场域,同时也可以为吉首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建设提供实例。

三、实践活动的内容

五年内完成如下任务:

• 系统收集和整理其 200 年来的家族与社区结构变迁的原始资料;

• 对这些家族所存留的家谱、契约、经书、手抄传本、碑文等进行收集整理;

• 收集该社区的传统文化对资源管理、分配、利用的习惯及习惯法资料;

• 对该社区现实生活中的特色(林业经营、市场贸易、粮油生产等)与社区网络进行资料收集;

• 对社区教育,宗教,习俗,民间传说、故事,艺术,工艺等资料进行收集,尤其对该社区的文化采借资料进行分辨与整理;

四、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五年内,按照实践活动的内容差异,要求学生取得如下的实践成果:

• 掌握人类学民族学调查的规范,使学生独立从事社会调查与田野资料记录;

• 学习和掌握对传世文本和文化遗产的初步鉴定技术;

• 通过对该社区传世文本与传说的调查,加深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

• 通过对该社区现实生活的调查,不仅使学生懂得一般意义的经济普查,更能使学生对经济人类学有深刻的认识;

• 在对该社区综合调查获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在指导老师的研究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理解“族群关系与社区发展”的基本理论;

考核

按照上述要求,分别对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考核。

考核指导老师的办法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老师理论准备;

二是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处理;

三是指导学生实践调查报告的撰写;

四是指导老师的对该基地所进行的考察报告(报告会)或学术论文。

考核学生的办法主要有三:

一是学生在进入该田野点的准备工作;

二是学生在田野基地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以及整理情况;

三是对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的撰写情况 。



上一篇:双凤村:土家族村落原生态文化教学与研究实践基地 下一篇:司城村:土家族历史文化综合实践基地

关闭